2025年7月15至7月25日,太阳成集团122ccvip “红韵笃行” 社会实践团队穿行于南京城深处,在这片承载峥嵘岁月的土地上,展开了一场以“追溯-聆听-传承”为主线的红色文化实践行动。团队分别前往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、梅园新村纪念馆、中共代表团旧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四个地点,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历史,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和技术手段,尝试为红色记忆注入新的传播活力。
7月17日上午,队员们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以“沉浸式采集”的方式系统梳理展陈脉络,重点拍摄历史实物、文献原件及场景复原影像,并对随机参观的游客进行访谈,捕捉他们真实的情感反应与认知反馈。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员工游客表示:“看到有同龄人这样认真做红色历史记录,很受触动,这也让我更愿意去了解这段过去。”




7月19日到达渡江胜利纪念馆后,团队随即分为三组展开工作。第一组采用时空采样法记录参观者在主雕塑“千帆竞渡”前的平均停留时长;第二组对展柜中陈列的渡江战役电报手稿、军用搪瓷缸等核心文物的展签阅读率进行统计;第三组则跟踪观察不同年龄段观众在“突破长江防线”沉浸式沙盘前的互动模式。调研过程中,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研究者姿态,采用非介入式观察法。他们发现场馆西侧“民心所向”展区设置的支前民工独木舟实物,与东区现代艺术装置《百万雄师》形成强烈视觉对冲,这种策展手法有效避免了历史叙事的扁平化。
除传统实践方式外,团队还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数字化归档与可视化呈现。他们系统整理拍摄的图片、视频与访谈录音,分类标注、建立检索目录,初步建成一个小型红色资源数据库,为后续开发线上展览、教育课程提供底层支持。
实践过程中,团队同步开展微观调研,围绕“红色场馆如何吸引年轻群体”这一命题,在现场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50份,结合访谈内容形成初步建议报告,提出“情感共鸣-场景沉浸-数字交互”三位一体的传播路径,为红色文化创新表达提供青年思路。
此次实践中,“红韵笃行”团队不仅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学习,更尝试以项目化、产品化的思维推动红色资源与当代传播对接。团队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,以专业能力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传播。队员们脚步未曾停歇,他们的探索仍在继续——红色基因的现代表达,需要更多这样的青春力量。
